人勤春來早。過了驚蟄,就是春耕的時節,農村有句老話叫“二月清明不在前,三月清明不在后”,說的就是春耕的時間。這么這句農村老話是什么意思?今年的地到底該早種還是晚種呢?
1、二月清明不在前,三月清明不在后
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,農諺說“清明前后,種瓜種豆”,可見清明與農業生產有著很密切的關系。一般清明節都會在公歷的4月4日前后,但每年的農歷可就不一樣了,有可能在陰歷的二月份,也有可能在陰歷的三月份。
過去,農民經常通過這一年清明的農歷時間來決定播種時間。如果清明節氣在農歷二月,那么農民就不要在清明之前播種春種農作物了,同樣的,如果清明節在農歷三月,那么農作物的播種可以盡量趕在清明之前。那么這個說法有沒有科學道理呢?
小編也咨詢了相關的農業專家和老農,得到的回答是有道理的。因為到了清明節,一般氣溫會變暖,降雨增多,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。但是如果清明節提前到農歷二月了,那這氣溫的回升說不定只是暫時的,之后會出現比較大的波動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倒春寒。倒春寒對農作物的生長是十分不利的,輕則影響糧食的產量和質量,嚴重的倒春寒還會導致爛種爛秧現象的出現。
2、今年的地該早種還是晚種?
小編查了一下,今年的清明節在農歷的3月12日,也就是說已經接近農歷的3月中旬了,所以放在清明節播種插秧就可以了,這樣的時間挺好的,氣溫就差不多穩定了,大家就不用再擔心會降溫了,種地也能安安心心的種了。
有時候仔細想想,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,他們在沒有準確天氣預報的情況下,也能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和天時,來總結出一些樸素的農事規律和天氣規律,用來指導農業生產。雖然說現在有了準確的天氣預報,小編還是希望大家了解一下這些留傳下來的俗語,畢竟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。